ANZAC Day澳新军团日的来由

每年4月25日这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会在这个公共假日纪念本国在一站中参战这段历史。全国范围的战争纪念馆都会举行纪念仪式,也成为举国反思和回顾战争的日子。

那么,为什么是4月25日这天呢?因为1915年4月25日澳新联军在土耳其的加利波利(Gallipoli)登陆,直到11月底撤离,死伤惨重。加里波利之战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想象中,代表了两国的国家特征:英勇顽强和队友情谊(mateship)。因此4月25日,澳纽军团登陆的日子,被定为澳纽军团日,为纪念加里波利之战牺牲的联合军团将士,也象征了两国军人的英勇顽强和兄弟情谊。今天,澳纽军团节已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西兰10%人民(当时新西兰总人口约一百万)在海外参与了战役,新西兰是参与该战争的所有国家中,按照人口计算最高伤亡和死亡率的地区。
图1: 新西兰举行仪式纪念一战

加里波利之战

为了争夺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协约国—以英国为主集结了来自埃及和希腊群岛上的近八万人的远征军,其主力是当时驻守埃及的澳纽军团,军团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素有"诗人将军"之称的英国陆军上将伊安 汉密尔顿(Ian Hamilton)负责指挥这次战役。根据计划,英军和澳纽军团将在4月25日这天,从两个不同的登陆点上岸,先是澳纽军团从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滩登陆,接着英军从海里斯岬(Cape Helles)登陆,从而实现1914年11月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登陆,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陆,直取奥斯曼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把土耳其逐出战争。一方面又减轻俄罗斯高加索山战线的压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国军队。并且,希望借此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多么完美的计划。


1915年4月25日夜,一阵炮火之后,协约国部队开始登陆行动。澳纽军团的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而且对要登陆的地方地形一无所知,他们错误地跑到了目标以北一英里开外的一个无名小湾,即便英勇善战但无奈面对的是陡峭的悬崖峭壁,使得土耳其防军即便是数量很少要控制住了防线。而另外一面,英国和印度部队在登陆地点遭受到了奥斯曼第五集团军的强烈火力,虽然建立了滩头阵地,但是登陆军无法将部队有效展开,加上奥斯曼军队的猛烈还击,是夜双方死伤惨重。1.6万名澳纽军团士兵被困在演体中动弹不得,双方陷入僵局。
图: 奥斯曼第五集团军的部署
source: 维基百科

5月1日,奥斯曼军队大军反攻协约国部队最南面的一个登陆场,英军三艘驱逐舰相继被击沉,登陆部队失去了海军支援,也失去了火力控制,6-8日,协约军试图想克利西亚(Krithia)进攻,死伤惨重,以失败告终。接着奥斯曼军团沿着整个澳纽军团的前线发起反攻,使得澳纽军团无法占领预定的山头目标,而被困在了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400米的阵地上。夏天来临,尸体遍地,蚊虫丛生,带来了痢疾、腹泻和肠热等疾病,来自于南半球的澳纽军团并不适应这里的气候,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

但是为了战局,协约国继续增派兵力,又派出了3个师前往半岛。8月6日,新一轮的登陆战在原登陆地点西北面的苏弗拉湾(Suvla Bay)拉开,并由英国陆军资深将领Frederick Stopford将军指挥。这次,因为奥斯曼军团在这里的防守较弱,英军登陆并未遇到太多的抵抗,但是他们并未及时扩大登陆场、巩固滩头阵地和推进到内陆制高点,待奥斯曼军团从其他防线抽调近2万军队抵达这里时,被对方先行在附近的萨利法伊尔山脊设置了一道临时防线。战事陷入僵局。

9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并解除了指挥权,Charles Monro将军接替,但是时值初冬,天气寒冷,非战斗减员与日俱增。11月23日,英国国防大臣基钦纳视察战场后,不得不下令按阶段撤退,9万军人秘密撤离,而土耳其人则完全没有发觉。最具讽刺的是,整个战役中,最成功的一次就是撤退了,伤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最后一名澳纽军团士兵离开海滩,这次一站中最大的登陆战也正是宣告彻底失败。

英国著名的军事史家富勒指出:"这是一个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计划,但却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错误给断送了。" 计划疏漏,指挥不当,配合不力,导致伤亡惨重。

这场战役,协约国约5万6千人战死,超过12万人负伤,其中澳大利亚战死8709人,伤19441人,新西兰死2779人,伤4752人。而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则有5万6千多人战死,10万人负伤。

土耳其方面,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穆斯塔法 凯末尔脱颖而出。他是现代土耳其的第一任总统,有"土耳其人之父"之称。彼时军校毕业后刚参加了土耳其与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战争晋升为少校、调任驻保加利亚大使馆武官后晋升为中校、一战爆发后被任命为新编第19师师长,并于1915年晋升为上校。在凯末尔和德国军事顾问奥托·冯·桑德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的指挥下,奥斯曼军队均高临下,打败了协约国部队的多次进攻。


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战前,英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垄断着原材料市场,世界1/4的人口都在大英帝国殖民地贸易体系之内。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位于欧洲中间的德国彼时只是由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联盟,1870年俾斯麦战败法、俘获法皇拿破仑三世,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战败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而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举行的登极大典,更挑起了法德两国之间的仇恨。因为担心法国报复,俾斯麦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奥匈帝国在1882年5月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本来德国是要拉上俄罗斯的,但是因为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与奥匈帝国冲突,所以德国放弃了俄罗斯。为啥拉上意大利呢?因为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了,正好可以利用。

另外一边,巴尔干半岛因为地处欧亚交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也素来是欧洲各国介入半岛事务冲突不断的地方,那个时候,多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取得独立,各自声索自己的权利边界,吵吵闹闹。奥斯曼帝国和另外一个大国俄罗斯一向友好,但在1877年俄罗斯支持了保加利亚独立,两国交恶,战后召开的柏林会议,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取得了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的管理权,并削弱了亲俄的保加利亚的版图,让俄罗斯大为惊慌,继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来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

进入到20世纪,德国海军实力日增,威胁到英国的制海权,英国开始放弃自己的"光荣孤立"不结盟政策,开始寻求欧洲大陆上的盟友。先与法国结盟,接着和俄罗斯签署协议(1907年),组成了三国协约国。欧洲从此分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阵营。



图: 1915年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势力分布图
Source: 维基百科
说明: 红色为同盟国,绿色为协约国,黄色为中立国

就这几个国家,经历战前不断的纷争,比如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之后,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一次暗杀事件--萨拉热窝暗杀事件,点燃了一战的炮火。奥匈帝国的皇储被暗杀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一系列干涉其内政的要求,比如要求政府合作、压制一切反奥行动以及检控萨拉热窝事件的涉案人士,虽然塞尔维亚表示除了违宪和影响主权的条款之外统统接受,但是奥匈帝国仍然不满意,在得到德国的支持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一战开始。

看小兄弟被欺负,俄国7月30日出兵援助,31日德国要求俄国撤兵,俄国不理,德俄宣战,德国同时要求法国中立,法国当然不理他,于是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先下手为强。4日,德国为避开德法边境上的法国守军,入侵中立的比利时,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同盟,向德宣战。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战争终于爆发。

一战主要分为西方战线、东方战线和南方战线。

西方战线主要是德法之间,英国作为法国的同盟予以支持。德国本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快速获胜后再掉头向东对付俄国,但是却因久攻不下,而陷入被动。

东方战线主要是德俄之间,趁着德国大举进攻西线,德军在东线发起进攻。但德军回防及时,很快遏制住实力不咋地的俄军并取得节节胜利。认识到西线午饭快速取胜后,1915年5月德奥联军大军进军俄国,以其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看上去计划很完美,双方交战8个月,俄军节节败退,损失170多万人,德军大胜,但却无法消灭俄方主力,又陷入持久战的僵局。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反攻,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因此逼退了德奥联军,取得胜利。然而,俄国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持续战事的折腾,国内经济崩溃,军火补给困难,厌战情绪蔓延,各地出现罢工,最终在1917年初爆发二月革命和11月爆发十月革命。苏俄与德国政府签订条约后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南方战线则表面上看是奥匈帝国与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小兄弟的打斗,背后则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支持。在得到德国一亿法郎贷款的承诺后,土耳其队俄国宣战,在高加索对俄作战,俄军初战不利,但在1915年1月发起发功,消灭土耳其的第9集团军。而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罗斯在高加索被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以及打通黑海补给线,决定联合进攻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所在的黑海海峡。这就有了上文所说的加里波利之战。双方交战11个月,协约国军队无法攻破盟军的防线,被逼撤退。这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但是在南线其他战场,协约国军队节节取胜,先后攻占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方。

随着战局推进,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的条件,转向协约国而对盟国作战,虽然兵力较弱,但是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但是同盟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配合德奥联军占领了塞尔维亚;因为1916年8月罗马尼亚对同盟国宣战,俄奥联军很快占领了罗马尼亚。即便如此,长期战事让德国的盟国支持不住,纷纷向协约国求和。保加利亚1918年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1918年10月30日签订停战协定,11月奥匈帝国瓦解,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签署停战协定。

1918年底,德国已经支持不住了,国内动荡加剧。终于在11月11日德军与法国求和,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受创最为严重的法国主张严惩德国,索要巨大的割地赔款以及限制军备条款,为下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火种。


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



彼时的中国,在干什么呢?

1914年,袁世凯正式当上了大总统。

再来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自从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分别打败了大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后,扩张的欲望日益倍增。一战开始后,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向同盟国宣战,于8月15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并以根据日英同盟为辞,通知中国政府:一、德国舰队在日本中国海洋方面者,速即解除武装;二、德国政府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以还付中国之目的,于1914年9月15日以前,无偿、无条件交付与日本;三、以上两项,德国于1914年8月23日正午尚无完全承认之答复,则日本执必要之行动。到了那天,德国未予答复,日本遂对德宣战,成为欧洲以外第一个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但是日本参战不向欧洲出兵,却以海陆军两万余人跑到了中国山东,在莱州半岛作为交战区域,横行肆虐。袁世凯政府无力应对,划分潍县车站以东为日德交战区域,以西为中立地。然日本方面仍不予置理,反增添大军,11月发动青岛战役,攻占德国在亚洲的最大军港青岛。

1915年1月初,袁世凯政府正式照会日英两国,声明取消战区,要求撤退两国军队,18日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虚与委蛇,但还是在5月初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举国抗议。12月,袁世凯称帝。次年(1916年)2月底,号称"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拉开序幕的两天后,袁世凯宣布暂缓称帝。6月俄军反攻之时,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战时代。1915年的8月6日,因为无暇顾及,中国政府宣告中立。一年半之后,段祺瑞统治下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投向比较有利的协约国一方,于1917年3月14日与德国断交。1917年8月14日 北京政府正式向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宣战,废除中德、中奥条约。虽然中华民国并未直接派兵参与,北洋政府还是通过官方与非官方渠道组织数十万华工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担负后勤任务。在西线的华工被英法联军编成正规的中国劳工旅,总人数超过14万;在东线为俄国服务的华工在组织上则相对更为松散,但总人数也至少有20万。十月革命爆发后,很大一部分华工受困于动荡政局无法回国,一些人甚至加入布尔什维克参加俄国内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是战胜国。北洋政府虽然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庚子赔款,并在巴黎和会中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但遭受列强拒绝。《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由于山东问题,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并使得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6月28日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此运动对近代中国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大,此后北洋军阀政府失去民心而垮台

参考文献: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