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是活的,还将活下去

作者:@读库老六




大概出于编辑的职业病或读书人的私心,总觉得刊载于《读库1603》的《东京书房》,是一篇特别温暖闪光的文章。

……我说书架是要“编辑"出来的。把书随便放一放,就没办法把书本身带有的信息好好传达给读者。就像一本书要通过编辑纳入写手的想法、经验和图片,书架也要用摆书的方式——把书怎么放、和什么书放在一起——充分地把书的魅力呈现出来,同时用整个书架创造一个世界观。

好的书架,是有这个能力的,可以让人兴奋,让你想出很多点子。

为了给高中女生选书,四十岁的Book Director幅允孝去做访谈,被女学生们反过来“安利"Fate/Zero这部书和小说。结果,大叔不但看了全套动漫版,还买了游戏,一边玩一边感动得流眼泪。

这虽然是个游戏,但玩这个游戏的过程,和读书的经验一模一样。他们玩这个游戏,等于是看书。

接下来我要动脑筋如何把她们的兴趣和书连接起来。我们把这个叫做“结接点"。

有一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医院请幅允孝选书,他没有想当然地选那些《如何治疗老年病症》之类的书。

医院开设书架的目的,都不是在于治疗。病人看着图片开心就好,再说,看书本来就是开心、快乐的事情,一旦变成有了目的,这个快乐感很快就消失。

……还有一半是给病人的家人看的。他们看护病人很累,稍微能放松下来的时候就是把病人送到大夫那里的几十分钟,院长希望让这些病人的家人也能在医院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我在门口附近的书架上,放了一些“看天空"主题的绘本、摄影集及插图本。



幅先生给医院做的书架。

关于去书店的建议

东西尽量少,至少两只手是要空着的。别忘了带钱。而且多带一些。……在书店,你可以好好用你的直觉来寻找猎物。……每个书架都要看。……就像一只猪在松林里寻找埋在土里的松露一样。

“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曾经吸引了大量关注,也吸引了各地的游客专门上门拜访。这个惊世骇俗的概念背后,只靠作秀是没法活下去的,森冈“让一个新人画家在展览的第一天就卖出一副作品、未来半年排满展览预约、以每周推荐一本书的节奏卖出了两千一百册书。这就是书店的可能性"。这篇访谈中森冈谈了他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森冈在日本著名的二手书店“一诚堂"工作过八年,他的基本功就是透过“做目录、查脱页、接待顾客"这些日常琐事学习来的。

前自以为是书虫,但入职一诚堂书店后不久发现,在神保町自己根本不算什么。

客人对图书的知识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我以客人为师慢慢学习着。

做目录的做法相当原始。我们从书架上拿起大概十本书,搬到自己的桌子上,用手抄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和出版年、库存数量以及价格。

查脱页和接待顾客的业务,算是让你积累零碎的书籍相关知识,而做目录的业务让你更系统地理解旧书。这些都是这家老店给年轻人的修行时间。

森冈先生与插画师和编辑。“这样的场所能出发出一种幸福感。"

位于涩谷的“前店后厂"的出版社兼书店SPBS,也曾成为旅行者喜爱探访和拍摄的小资文艺地代表。此次作者时隔六年再次访问候,发现书店有了可喜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了。店长解释说:“现在我们设定的目标是,把这家店尽量做成一个门槛低的‘邻家的小书店’。……过去我们给人的感觉是‘时尚’,比较有设计感。但是太时尚反而给人距离感,让人以为这里是家‘很贵’的书店,一般人不敢踏入。……现在,大家知道这里是发出信息的一个基地。若大家想知道好玩的、新鲜的事儿,来这里就能找到有意思的信息。"

有设计感的外观让人可以消费时尚,但也将一部分人拒之门外。

SPBS现在也有这样的平价书架。

作者采访过的另外一位“选书师"内沼晋太郎也说过:“书店就是让一个人和一本书偶然相遇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一个人,从今天就可以开始是一个‘书店’。在网上连续发表你的书评也好,把你喜欢的书放在你家附近的咖啡馆也好,陪你的孩子睡前一起看绘本也可以,做久了,自然会有一种影响力。"

努力散发出自己独特信息的各种书店,今天也在进一步地反思和再次转型的探索期。SPB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书店业的繁荣,需要整个出版业的共同努力。日本同行正力图将这种努力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日本的出版业中最重要的两则法规“再贩制"和“委托制度",它的最初主旨也就是平等:不管是在乡下、离岛或是大城市,图书必须大家都买得起,而买到书的机会也要一样。出版社、“取次"和书店这三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努力实现这个理想,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而现在,大家翻脸批评这个理想,抱怨哪里买的书都一样,书店没有特色。

经营着移动本屋Book Truck的三田修平也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讨论书店,讨论书店的各种可能性。后来很多人把书店当作一种时髦、时尚的地方。有些人就是为了这个感觉而去书店,为的是消费书店的时尚感。这种书店的存在方式,我确实有点厌烦,自己也想了太多,累了。所以我希望三田商店里除掉那种时尚的因素,做法简单一点,不需要高尚的概念,摆一些商品,平淡地经营下去。

曾经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独立书店,努力打破这样的面貌。如今,厌倦了靠时尚的概念获得关注的书店主,又打算摆上平凡而亲切的商品,仅靠阅读本身的价值吸引顾客,“平淡地经营下去"。

据作者说,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都指卖书的店;不过前者比较书面化,给人感觉规模更大,后者则比较口语,给人感觉店面小些,带着一种亲切感,好多人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比如作者自己小时候经常自己跑去书店,每次必告诉妈妈“我去本屋桑那里",有如去看望一个好朋友。

本屋桑,一个温暖的老朋友。

这篇采访的作者,正是写出《四季便当》的中国媳妇吉井忍。对东京书店的访问,最早缘起六年前她为《城市画报》写的一个专题。

笔者挑选了不同风格的东京书店,进行了六年的实地观察和追踪采访……六年中,店主本身和书店都有了不少变化,有些书店在这段时间里诞生又消失,笔者不得不从书稿中删去。

六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六年前的2010年,亚洲最大的英文连锁书店Pageone在杭州开幕,第一次进驻大陆。紧接着,2011年,方所的第一家店在广州太古里开幕;三联书店变成24小时营业。再接下来是位于上海的第一家MUJI Books,几乎同时,位于苏州的大陆第一家诚品书店开业。

这六年,我们失去了城市角落里的N家光合作用,万圣搬了家,季风似乎沉寂了,但是,单向街搬进了更时髦的地方,言几又等新书店开张,老牌书店西西弗逆势开出多家新店,彼岸书店不单活着还开了分店,中信书店成为时尚新地标。这还没算那些更小、更独立和更有特色的小书店


此外,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最近这五六年的时间,我们的书是在多么明显地变精致、变美;我们的各种书单们是如何在明显得变得更有价值;我们的读者是如何变得更挑剔、更有胃口、更有视野。这一切都发生在移动互联网对图书营销形态发生本质性改变的大背景之下。

书店的命运仍令人担忧,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惊喜。随着更新更多书店想方设法地争相抢夺顾客的时间和注意力,很多读者也已经过了那个“独立书店就是书+咖啡"、“有咖啡和杂货就好"、“有活动就好"的新鲜期。最初的只是以“小资文艺地"的外表吸引顾客的做法显然已经不再充分了。我们的书店向何处去?

今野先生在用心调整书架。

今野书店的亲子阅读活动。

经营着BOOK Fuji的太田雅也,在被问到对未来有什么考虑的时候,回答说:维持现状。这就是目前的目标——无论如何要活下去。

“书店是信息宝库,它是活着的,需要细心的照顾和调整。"

作者在采访的后记中写道:

如今“东京值得一逛的书店"、“东京文艺之地"等攻略信息多见于社交网络,类似主题的书也多有出版,有兴趣者可按图索骥、签到打卡。拙著所涉书店在数量上可能显得不够达人,但日语有个说法叫“足を使う"(用脚),意思是积极主动地四处奔走,花了一番工夫,与中文里的“脚踏实地"颇有些相通:同受访者当面沟通,可获得一手材料(粗粝、直接,但也不免带有受访者观点的印记);重返现场则是为了更独立、冷静地看待受访书店的真实境遇,获得更有深度的、超越表象和国界的书店经营之道和思考根底。

希望我“用脚"写成的这本小书、这些书店主们的思考,能够在中国读者的心中留下一点如花香中的弱光。


特别说明:吉井忍的全部采访将形成一本新书《东京本屋》,近期由世纪文景出版。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